【投資理財入門】差別在哪?種類有哪些?先學會4個重點

從語音下單到手機下單、從定存才安全到各種滾錢方法、從以勞力換薪水到躺著也有收入。

隨著科技進步,資訊來源也日益廣泛,不但生活便利性提升,也增加了不少賺錢與存錢的方法,投資理財也成了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是這個潮流你有真正跟上嗎?你真的知道兩者的差別、種類及重要之處?

還沒有很熟沒關係,這篇就是為了投資理財入門新手寫的,除了本篇內容,記得要點入延伸閱讀,獲取更多相關知識!

投資、理財是同一個概念?

不!這兩者差多了!

投資如同攻擊,理財如同防守,當你在攻打別人時,你不會說你在防守吧?

投資就像打仗,打一場仗可能會獲得新的城池,擄獲更多士兵;也可能打輸,兵敗將亡

戰爭就是”進、出場”,城池+士兵就是”資金”。

 

只要進、出場(戰爭),就有勝敗;有勝敗,資金就會流動(陣亡、俘虜、新城池),無論是定存、儲蓄險、基金、債券…都是。

理財就像徵兵,徵兵會增加士兵,但因為沒打仗所以數量不會大減(除非天災人禍),在經過訓練及整理後,可以壯大資金城池

徵兵就是”收入”,城池+士兵就是”資金”。

 

只要有收入,就會有資金,為了壯大自己的資金城池也要做好規劃,善用收入、分配支出,讓錢有計畫地運用,如:存錢方法、記帳、規劃預算、調整消費習慣等。

投資理財入門選擇

投資、理財到底哪個比較重要?

若想只選其一也不是不行!不過只選一個的話,通常不會比兩個都重視來得有利。

只選打仗(投資),若某一天慘敗,甚至全軍覆沒,就準備面臨亡國(破產);只選徵兵(理財),那就很難談暴富,除非你的薪水非常非常高。

若兩者都兼顧,仗打贏了可以拓展城池,打輸了至少城池裡還有足夠的金錢兵源。

理財是為了規劃財產,但不能讓你更富有;投資可以讓你更富有,但無法保證穩勝不敗

唯有相輔相成,把資金劃分好幾等分,從生活到儲蓄、從風險高到風險低逐一思考規劃,才能將資產發揮出最有保障的最大效益,並真正達到「止嘴乾又不礙胃」(。◕∀◕。)。

投資理財有哪些?

1.銀行定存

雖然銀行定存利率低,但它的好處是:

A.穩定

B.風險低

C.可隨時挪用

雖然風險很低,但銀行定存最大的魔王是「通貨膨脹」,所以我不建議把銀行定存當作投資工具,每年只有約1%利息的銀行定存,根本敵不過平均每年2%的通貨膨脹成長速度。

但這個歷史悠久的老方法並非無用。

就理財而言,銀行定存算是存放”緊急預備金”的好地方,因為資金穩定,且可隨時挪用,即便利息很少,但也不至於放著等長灰塵。

Q&A

Q:

為什麼緊急預備金不建議放其他地方?

A:

放儲蓄險、投資型保單,會有契約限制,甚至5~10年之後才能領出;放股票、基金、期貨,會有漲跌風險,慘賠時若緊急用錢,就只能認賠售出了。

關於投資風險、停損觀念,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2.保險相關產品

常見的保險相關投資產品,如:儲蓄險、投資型保單。

儲蓄險

其實儲蓄險跟銀行定存大同小異,只是保險、銀行的名詞各有不同。

但大多儲蓄險的利率約在2~4%,比銀行定存好一些。

儲蓄險最大的好處也是”穩定”、”風險低”,但最大的壞處就是”時間太長”

你想要從這張保單中賺越多,你就要放得越久(可能達10年以上),甚至10年內你想脫手也沒辦法(有昂貴的解約金)。

有些保險員會說「不一定要那麼長,我們也有6年、3年、躉繳的方式」,但越短能賺到的利潤當然有差,畢竟這是”保險公司出的產品”,對誰有利應該不必多想。

因此,我不建議把儲蓄險當作投資工具,因為:

A.你不知道這10年內會發生什麼事。

B.建議選擇利率再高一點的(如:基金、ETF、存股),比較不容易被通膨追著跑。

例如:

每年通膨率以平均2%速度成長,但你今年買了年利率3.5%的儲蓄險保單,且10年後才能領出來,你覺得10年後你領到的錢,還是當初算出來的價值嗎?有沒有可能早已被通膨吸收了?

不過,對於不愛投資、不喜歡研究投資、不善儲蓄的人,這確實是投資+理財的好工具之一。

如果你是這類型的人,還是可以考慮儲蓄險,只是別忽略上述提到的「時間風險」

關於儲蓄險,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投資型保單

投資型保單的利率可自行決定,你想安全一點可以3、4%,想大膽衝刺,就選10%以上也可以。

但是我比較不推薦投資型保單,為何?

看完以下文章就會明白了。

3.外幣匯率

外幣主要的投資方向有3種:

A.價差交易:跟股票一樣,利用匯率漲跌賺錢。

B.避險:擔心台幣貶值,先兌換成外幣,屆時台幣真的貶值,可以換到更多台幣。

C.外幣定存:與銀行定存一樣,只是把幣值換成外幣。

關於外幣定存,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因為有價差風險,所以風險會比銀行定存、儲蓄險高一些,但也還算是蠻穩定的投資方式。

尤其你有常出國,且也符合不愛投資、不喜歡研究投資等個性的話,關注個即期匯率,在便宜的時機點大量買入你常去或即將前往的國家貨幣,也是很棒的理財方式

4.基金

指傳統型的”主動式基金”。

把一筆錢交給專業經理人,由他幫你選擇金融產品作為投資標的,並代替你操盤,是一種不需動腦、花時間的投資方法

當然,這種方式就有更高的價差風險,而且還需額外支付一筆保管費與經理費

如果你也符合不愛投資、不喜歡研究投資等個性,但卻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那麼準備一筆錢在基金中等待獲利,也是不錯的選擇。

基金v.s.投資型保單

 

為何會把2者相提並論?

因為投資型保單也是把一筆錢投入後,投資的那一筆會給專業人士代操盤,但2者最大的差異是:「同一筆錢,基金要多付保管費與經理費;投資型保單不但要付這些行政費,另一筆錢還會被運用在”壽險”上」。

 

所以務必要看清楚!投資型保單 不完全等於 基金喔!

別被話術給騙了。

5.ETF

ETF就是近年來最流行的”被動式基金”。

上述提的主動式基金是專業經理人幫你挑選金融產品組合並代為操盤;ETF則是你自己選擇各家公司推出的”股票組合”,並自行決定進、出場時機。

ETF的特色是:

1.因為是組合,所以風險已經分散

2.有價差,可以自行決定進出場時機。(要注意價差風險)

3.除了價差與利息外,剩餘的費用比主動式基金低

我個人覺得ETF的CP值蠻高的,對於不想承受高風險,卻又想要比定存、匯率、儲蓄險好賺的人,ETF便是你的首選。

不過還是建議投資ETF要做點功課,並不是每檔ETF都優質,且跟股票一樣,也會有套牢的問題。

別聽信別人的建議後亂買,結果被套在高點。

關於ETF的介紹,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6.股票及衍生產品

如:股票、期貨、個股期貨、台指期、權證、選擇權等。

這篇文就不多做解釋了,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進入《文章總目錄》找找看唷!

如何善用投資理財

1.先培養好理財習慣

我的建議是先做好防禦措施(理財)再進行攻擊(投資),避免失敗後沒有退路

首先,當然就是把理財的習慣培養好把所有的花費壞習慣改善提升存錢效率,如此,兵營才能成長得更快。

這部分我有整理一篇文章起來,關於你應該培養的5個理財習慣:

一、訂定目標規劃

二、養成記帳規律

三、規劃儲蓄內容

四、學習財商知識

五、開始投資滾錢

2.規劃理財資金分配

「雞蛋別放在同個籃子裡」應該算是一句聽到爛掉的俗諺。

例如:

投資資金中的40%用來存股、30%布局股票長線、20%基金、10%當沖,就算當沖賠光了,你還有其他的投資商品替你增值。

不過一定有人會懷疑「我的資金那麼少,要怎麼分配?」。

放心,以下這篇文章我有整理一些資金區間可以做的事,投資並不是只有”股票”,你還有很多選擇,只怕你沒心把其他東西學好而已

3.積極學習投資知識

看起來很廢話,但有做到的散戶還真不多。

很多人投資只為了”快速賺到錢”,所以很難接受「耐心培養好能力再上場」這件事。

一心只專注在「9點開盤”未實現損益”增加了多少」,賺錢得意忘形,賠錢抱怨大戶。

如果你願意先穩住心理,把實力磨練到一定程度再開始的話,勢必會少走很多錯路

以下有很多關於投資的文章,歡迎參考。

結論

投資是攻擊,理財是防守,投資可以讓錢變更多,理財可以讓花費減少,所以只會理財不會讓你變得多富有,不過只要存錢與規劃搭配得好,並從簡單的被動收入開始,到艱深的短線、當沖,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離更富有就更近了。

如果你不想只靠你目前那份死薪水過一輩子的話,就好好把「投資、理財」放進你的人生吧!

本文雖然只有簡單4個標題,但當你點進去各個延伸閱讀後會發現,要變有錢真不容易。

但只要你有興趣,且能堅持,可能5年、10年,你就能真正輕鬆「戰勝市場、壯大財富」了!

CP值如此高的事,不來試試看嗎?!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