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報酬比怎麼算?不用計算!掌握投資風險就用這1招

風險報酬比怎麼算?不用計算!掌握投資風險就用這1招

「風險報酬比怎麼算?投資報酬率怎麼算?」

當你在網路上搜尋類似問題時,通常會出現艱澀的專有名詞公式

我沒說這些解答是錯的,只是身為一般的投資人,其實沒必要把投資搞那麼複雜,畢竟總不可能每次進出場、每天收盤之後,都要拿出公式精打細算。

投資應先求”策略簡單化”,除非你是能撼動股價的大戶,否則在資金少的情況下,追求”精打細算”的意義並不大,反而容易造成交易失誤

只需要淺顯易懂的風險觀念,搭配一些停損、停利法,其實就足夠用來保護資金了。

關於停損、停利概念,可以先參考以下文章。

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

生活中處處充滿風險,相對地,人們也針對特定風險發明了許多保護機制,即便風險發生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如:駕車有車險、出門玩有旅遊險、生病住院有醫療險與癌症險;買貴重物品、3C產品會有保固;電量過載有跳電機制;運動有暖身、護具等。

投資亦然,每次進場前必須先想好”若賠錢,該怎麼做?”,把風險管理做好,即使遇到下跌,只要能控制在風險範圍內,也不用怕一夕間出現慘賠,當然前提就是「合理的設定」與「鐵的紀律」了。

風險報酬比是什麼?

就是「風險:報酬」,風險=賠錢,報酬=獲利。

更白話解釋就是「停損距離(進場點–停損點):停利距離(停利點–進場點)」

當然,停損利的設定就得看個人所學了。

如果你的方法沒辦法精準判斷合適的位置(如:%數法、整數法等),建議可以先嘗試最簡單的長K線與均線,找出線圖上的「支撐、壓力」。

關於支撐壓力、K線、均線,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風險報酬比

1.「風險報酬」,難度比較,出現的機會也比較

2.「風險報酬」,難度比較,出現的機會也比較

因此,「想用極低的停損距離換取極高的獲利成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過很多散戶卻喜歡反其道而行,用”極高的停損距離”嘗試換取”不確定的獲利成果”。

白話解釋就是「沒有交易計畫地”亂追高”」。

追高了還能賺到錢,有2種可能:

一種是順勢派,也就是”右側交易”,這些人本身就會把追高的交易計畫籌備完善,對於風險管控也有一定的程度。

另一種是”亂”勢派,就是「沒有任何頭緒」的散戶,這些人追高賺到錢通常只是僥倖,因為大多都是用「憑感覺」或「聽明牌」賺到的。

無論如何,即使是厲害的右側交易派也會重視”風險”,所以不要因為過於自信,而忽視風險,否則只會讓你越賠越沒自信。

為何學風報比?

因為你不知道股價下一秒的漲跌,所以必須未雨綢繆

在不確定敵人數量時就派兵猛衝,勢必容易造成重大傷亡,等有機會反攻時,可能也沒兵可以派了。

不如在攻擊前,先把防守基本功做好,即使敵人來襲,你也能從容應付,並趁敵人士氣低落時,一舉殲滅。

上述比喻的實務解釋為:

不要憑感覺買股票,也不要亂下資金,若技巧還不成熟,至少先把風險、停損停利學好。

以”分批”方式投入,並找好停損點,若下跌,損失只是冰山一角;若狀況良好,就持續分批投入,並規劃合適的分批停利點。

學習風報比的原因:當進場點離合適的停損點太遠時就要小心。

寧願等待股價靠近合適的停損點,也不要進場後才發現「跌了停損會賠很多錢」,或是投入資金過多,下跌時無法應付心理壓力的情況。

這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可以預測股價,那種人叫「騙子」。

自己先學好風報比與停損停利,就算明牌聽錯了,你也不會傻傻地任人擺佈。

怎麼算風報比?

不用特別算!

風險報酬比非”工具”,亦非”絕對”依據,它只是為了進場前方便掌握風險,只需要粗估「大約的比例」即可,也就是風險:報酬。

如前述「「風險報酬」,難度比較,出現的機會也比較」,所以也不是風險:報酬 = 1:100就好,用膝蓋想也知道,要拿”賠3千元”的風險去換”賺到30萬”的機率是多麼低。

如果有那麼好康的事,別忘記私訊本IG粉專ε٩(๑> ₃ <)۶з

我的習慣是「停損距離:停利距離」=至少「1:3」。(此答案為個人習慣,可自行調整)

為何選擇「至少1:3」?

如果低於1:3,容易出現2種心態:

1.金錢觀

「停損距離:停利距離」=1:3,意思就是你要用停損1萬(千)元的風險,來換取可能只有3萬(千)元的利潤。

我認為這樣的買進理由,CP值已經算很低了,若要更低,我反而覺得風險太高。

若你對技術線圖有研究,就會知道這種情況大多是”下有撐但上遇壓”,此時就算想進場,我也會降低資金,不想浪費時間在這CP值低、風險高的股票上

要嘛放棄,要嘛等突破壓力。

因此,至少大於1:3,比較不容易買在”下撐上壓”或”盤整區間”處。

2.勝率觀:1:3的意思也可以把它想成「進場4次,即使其中3次賠錢,只要把停損維持在「停損距離:停利距離」=1:3的比例中,就算只賺到1次,也不用害

如果想要每3次就賺1次(1:2)或每2次就賺1次(1:1),我反倒沒那麼有把握,畢竟這個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保守為上。

白話解釋:

你進場4次中,有一次賺到3萬元,剩下3次各賠1萬元,這樣頂多不賺不賠,前提是必須要嚴守風報比的紀律才行

不過因為每個人交易計畫不同,就如剛才所述,有些人是右側交易;有些人是左側交易;有些人兩種來回跑,所以要面對的風險與狀況相差甚遠。

“1:3″是我個人能接受的最低底線,也許你的底線是2:5、1:4等,都還須經過長期觀察、統計並待熟練,才能利用經驗判斷出對你而言風險與報酬的最佳差距

就如你剛接觸某些工具,一開始一定很生疏,但慢慢地,你會知道怎麼調整最順、最節省時間,同時也能兼顧到安全,甚至到最後你還有辦法用這些工具創造出更方便的進階器材。

怎麼用風報比?

如我在怎麼算風報比?指的”至少1:3″,意思就是只要大於13就好了,不需要真的細算

風報比的考量是為了「不要在風險高的時候硬要進場」,你可以等下一次進場機會、可以改選其他股票、可以休息觀望,千萬不要為了買而買,反而讓自己陷在危險當中

這篇文章會說那麼多,純粹是為了想將抽象的風報比概念轉為實體的舉例,並告訴讀者們「風報比其實就只是如此簡單的概念,不要逃避、不要複雜化,與它輕鬆合作你會好過很多」。

風險報酬比示意圖

最後,歸納一下風報比的重點

1.就如剛剛說的,你只要想好”停損距離”與”預估停利距離”符不符合”至少”1:3即可,如果過低就表示:

A.離停損過遠,風險過大。(例如:可能有2萬多的利潤,但停損要1萬)

B.離停損不遠,但預期利潤也很少,CP值過低。(例如:停損雖然只要1千,但賺的話也才2千多)

此時,降低資金進場、換CP值更高的股票、保持空手觀望等都是你可考慮的其他選擇!

2.思考好風報比後,如果真的跌穿停損點了,要記得「徹底執行」,而不是進場前就想好,遇到危機時卻心軟。

總結

雖然風報比很重要,但我還是要澄清,因為股價無法預測,所以風險”報酬”比中的報酬終究只是依據經驗「評估的結果」,並非「必然的結果」

風報比的重點在於利用基本功評估出的預期報酬與風險相比,值不值得你花時間、精力並背負著風險等待股價上漲,也就是上面所說的”CP值”夠不夠高。

即便你因風險過大、CP值過低等原因錯過了大漲的機會也沒關係,畢竟當時不知所措的你確實也只能用你當時自身所學的方法先做初步的判斷,否則,早知道誰最後CP值最高的話,我還需要打上面那一大串文字嗎?(。ŏ_ŏ)

對我來說,「風報比」不是方法,它是一種”心態鎮定劑”,你不需要給它一個職位,你只需要讓它當你的機要秘書,提醒你該注意的行程、不說不該說的話就夠了。

風險報酬比怎麼算?比例看懂就好了!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