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不準?落後?用5個客觀解析,破除技術面的謠言
當你在網路上搜尋「技術分析」,8成除了解釋定義,通常還會搭配「預測不準」,也有另一派人認為是利用「落後指標」做判斷,並誠心建議”不要相信技術分析”。
真的是這樣嗎?
我使用這個方法已有5年以上,但從沒預測過,也不曾想過這些方法到底落不落後。
我不敢說我在投資上賺多快,但這個方法確實也降低不少我在投資上的”風險”,且相較財報而言,反而不用”動腦”,甚至省了不少時間。
換句話說,技術分析並不全然與”預測”、”落後”、”當沖短線”有關,只要操作思維不同,就能帶來另一面的優點。
至於,我的思維是什麼?為何我可以用這方法賺到錢?
以下會客觀分析。
常見謠言與客觀解析
1.歷史不會重演?
「歷史真的會重演」,但不是完全,也不保證一定發生,而是”機率”。
可是很多人會把這句話解讀成:
A.出現某個”預兆”就表示某些”結果”必定會發生。
例如:K棒組合、型態學等。
以為某些圖出現了,後續也會照著曾發生過的模式走。
B.因為歷史會重演,所以股價漲到哪是能預測的。
我也希望股價能預測(´ΘωΘ`)
這些原因導致很多股民們在技術分析上吃了很多苦頭,最後轉而對技術分析罵聲連連。
對技術分析而言,歷史確實會重演,但不是完全複製貼上阿!
當下次有人說「技術分析根本不準!」時,希望你也可以理性思考一下「到底哪個方式是保證”準”、一定”漲”的?」。
如果有其他方法是必漲的,例如:由基本面判定一間公司財報穩定、由籌碼面發現一檔股票外資大爆買等,你為何不敢貸個1千萬一次砸入呢?!
因此,很多人被技術分析搞到賠錢,原因都離不開這幾點:
A.先入為主,主觀預測未來的可能。
B.等待後續漲跌時,因恐懼而心急。
C.以為上漲成功率高,忽視”風險”。
D.多選短線、當沖,心態卻不穩定。
技術分析的定義中,最實際的內涵是「研判未來發生的可能性」,所以並不是出現了某個圖型或數據,就表示接下來發生的機率100%。
只是藉由”歷史”發現某些圖出現後,相同結果再發生的成功率不低,才選擇進場試單或加碼。
因為獲利的機會大,所以決定進場,但還是不能忘記「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畢竟9成的把握中,還是有1成失敗的可能性。
2.是落後指標?
對!確實是落後指標,不過只能算答對一半。
技術分析的方法並不少,所以千萬不要“以偏概全”。
常被稱為落後指標的這”一半”,大多是指MACD、RSI、AR、KD等需要等價格形成後隔1~3天才會反應的技術指標。
因為這些指標需要從”價格”中運算得到,所以當這些指標反應出訊號時,早已過時了。
但你不能否認的是,還是有人利用這些方式賺大錢,因為投資方法也不限於”追高殺低”,也許你只是用錯地方而已。
若想直接從當下找訊號,其實最基礎的方法「K棒」就很夠用了!
好處不只是可以立即反應當下的價格,還可以搭配其他方法判斷(如:裸K法、布林通道、移動平均線、價量分析、波浪理論、亞當理論等),這樣就不容易”落後”了,同時也能善用”歷史可能重演”的特色,輕鬆研判進場的可行性。
3.模稜兩可的訊號?
有些人認為很多技術方法是模稜兩可的。
「爆量要多少量才叫爆?」
「長K棒要多長才叫長?」
「假跌破跌多少才算數?」
「布林通道多窄才適合?」
「乖離率要多大才算大?」
我在《投資什麼最賺錢?》提過一句話:「方法只是便於交易時有參考的依據,並無所謂”正確”與”穩賺”的方法,只有能讓紀律好執行、心態更穩定的方法,才是離賺錢更近一步的絕佳方法」。
投資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什麼”正確答案”,所以才需要”回測覆盤“並擬定”交易計畫“,甚至面對未知的未來,股價也無法預測,所以需要”風險報酬“與”停損停利“的概念。
本段的4個重點很重要!建議閱讀完本篇後,參考以下文章。
也許你學到「爆量就是要比前一天大2倍才叫爆量」,但經過你自己實測發現「只要大於1.5倍,其實就很夠用了」也說不定。
所以技術分析很模稜兩可嗎?
我認為就跟剛剛提到的”準度”一樣,沒有什麼方法是保證”正確”的。
若有正確的方法,為何還要設停損、停利?為何你不敢把房子賣掉,然後一把賭下去?
我建議可以把你熟練的技術方法找出一些定位,但前提是必須先經過一番研究。
例如在你長期觀察後發現:
A.爆大量設定為「大於前1天1.5倍左右」,有參考意義,也沒那麼嚴苛。
B.長K棒設定為「7%以上」,甚至「上/下影線越短越有價值」。
C.假跌破設定為「漲破一開始跌穿支撐的那根K棒的高點」。
既然模糊,那就讓它清晰就好了。
如此一來,技術面其實也能像基本面一樣,有明確的方向可以判斷。
技術方法模稜兩可?
我想是你的觀念與方向搞錯囉!
4.失靈的狀況?
因為技術分析是”集體共識”下產生的方法,所以當某些突發危機(如:金融危機、疫情爆發、國政大事、戰爭等)出現時,確實有可能導致某些技術方法成功率大幅降低。
例如:
某重大事件導致股價賣壓沉重,就算是均線60MA、極大量的漲停紅K棒、布林下軌道等可能是當前最重要的支撐,也都可能被一次跌穿。
更精確點講就是「原本成功機率高的方法,變得沒那麼有效」。
畢竟支撐、壓力也是人造出來的,並非死板的參考依據,當突發狀況來臨時,規則輕易就被打破也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除了上述指的重大事件,還有一種日常狀況也可能導致某些技術方法失靈——「除權息前後」。
除權息是很多散戶喜歡參與的盛事,除了領股息、股利外,還能領禮品。
然而,有時候會發現,每當股東會結束並公布當年度除權息日期及發放額度後,若殖利率不錯,就容易吸引一大票散戶進場,同時股價也會受到推升,此時,某些大戶就會趁散戶們的湧入時一塊進場。
此時可以觀察到:因為股價大幅推升,所以:
A.這些大戶即使不參加除權息,也可以大賺一筆,只要在除權息前倒貨就好了。
B.就算參加除權息也可以倒貨,畢竟成本很低。
因此,除權息前,大量籌碼湧入與倒貨;除權息後,在很多低成本的投資人選擇出場或加碼的情況下,就容易造成「技術線圖失靈」。
5.長線毫無幫助?
即便是長線投資也是可以使用技術分析的!
不過,基本面的基礎也確實是一定要有的,畢竟技術方法主要看的是中短期內的線圖呈現,對於未來性,還是得藉由公司的營運狀況來判斷。
若把技術方法用在長線上,可以參考以下2種方法:
A.股價在某段時間的低點,利用附近的重要支撐當作長期停損的目標。
若後續大漲,再調整移動停損位置,這樣就能保證穩賺不賠了。
例如:
起漲點前的盤整區間、均線的120MA或60MA、K線週期”週”的重要支撐。
B.利用技術方法選出移動停利的位置。
畢竟你無法保證進場後是不是真的會如你所願地大漲,無論停損、停利,都不能輕易鬆懈。
關於移動停利,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就長線而言,技術方法算是輔助角色,不過從停利的觀點來講,技術面還比基本面更有清楚的判斷依據。
因此,我建議不論你要做甚麼投資,技術方法至少要會2~3種,雖然不能掌控長期的大局,但它可以讓你更輕鬆地找出判斷依據,並解決不少突發狀況。
結論
看到這邊你還認為技術分析是落後指標?容易失靈?模稜兩可?完全不準?
就我而言,當然沒有這些問題,因為我在使用這些方法時的思維就如同上述5點解析。
每個人適合方式不同,思維、個性也不一樣,要用我的想法綁架你的大腦,那就太不夠客觀了。
但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且能接納這些客觀的解析,也培養出興趣,那就多嘗試看看,也許技術分析對你而言,其實才是最好的投資方法。
下一篇也是跟技術分析相關,歡迎讀完這篇的朋友,可以接續把下篇讀完喔!